您的位置:首页>频道 > 财经 >

乐昌花鼓戏

2023-08-13 10:38:50    来源:韶关新闻网


(相关资料图)

乐昌花鼓戏俗名“唱花鼓”或曰“调子戏”,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——“踩矮台唱调子”。其雏形始见于清康熙年间的乐昌城关《乐亭碑记》记载:“用锦绣相鲜以为色,宫、商、角、微、羽互合以为成声,吹昌山之紫箫,盘曲,杂陈往古”。早期的演出活动,文献记录可见于清康熙五年(公元1660年)的《乐昌县志·风俗》:“立春先一日,坊民扮戏剧”。“清歌急管,达曙洋洋,扮魑魅侏儒之像,以衣饰相丽,沿市婆娑,类古之傩者”。延至清代中叶,已出现以此为职业的班社。据三溪琅头村《邝氏族谱》所录“下手戏台碑志”云:海、澄、清三房子弟,为春祈秋报,增娱乡里,曾“不为势阻,资管弦以邀,”组建了“余庆堂”班社,并登上新建戏台,“创为扮演”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,经过专业和业余艺人的共同努力,先后成立了县专业剧团和80多个业余演出团队。文艺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不断收集、整理、移植、改编和创作,丰富了乐昌花鼓戏剧目的表现内容,促进了这一地方戏曲的发展。2011年,乐昌花鼓戏被列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。 

花鼓戏演员的表演惟妙惟肖。图片由乐融提供 

乐昌花鼓戏的剧目分别取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、神话故事及社会生活的身边事,反映当时社会面貌,民俗风情和民间的生活状况,表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心声。早期的剧目有《小花鼓》《小探妹》《扯油菜》《秋莲砍柴》《五更劝夫》等,多为以一丑、一旦扮演的“二小戏”(又名“对子戏”);或以小生、小旦、小丑为角色的“三小戏”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。这些剧目尽管情节较为简单,但却充满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民间歌舞的酬唱色彩。后来,随着剧种的发展和受外来高台大戏的影响,才逐渐出现了《三看亲》《柴姑记》《云南寻夫》《朱买臣卖柴》《下洛阳》《张春打楼》等中型、大型剧目,并将内容题材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。  

乐昌花鼓戏的音乐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以及灯彩歌舞对唱小曲,唱腔多为民间小调,以调弦、月琴为主奏乐器,其舞台演唱语言为坪石镇的官话。唱腔分正调、路调、小调三大类。主奏乐器有调胡、花鼓、堂锣、钹、唢呐等。在唱法上有独唱、对唱、旁唱、接唱、内唱、伴唱、齐唱、合唱等形式。  

传统剧目有《打鸟》《秋莲砍柴》《小换包》《晒绣鞋》《龙雨配》《蠢子卖纱》《下洛阳》等;现代剧目有《南岭春雷》《洪宣娇》《乐昌公主》《望水村轶事》《鸡缘》等400多出。  

乐昌花鼓戏源于民间、扎根于民间,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。其剧本取材广泛,语言幽默诙谐,曲调节奏明快,旋律优美流畅,表演艺术独具特色,为广大民众解除了劳作的疲惫和生活中的烦恼与忧愁,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,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、文学艺术价值和民俗学价值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