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>频道 > 财经 >

蹚过历史长河的周前古村

2023-08-27 11:38:18    来源:韶关新闻网

提到古村,总有一种神秘感,总想撩开她神秘的面纱,展现她历史的神奇。始兴县城南镇周前古村是我最熟悉的古村,她是众多客家人的乡愁记忆,在这个暑气渐潋,清秋将至的时候,我们一起去探寻她的前世今生。  

周前古村的古榕树与古戏台。 曹慧琳 摄


(资料图)

平生孝义感天知,天产其祥表孝思。白雀素鸠巢冢骈,紫枝烨烨木莲村。时光回到600年前,洪武元年,原顿岗张氏为纪念祖宗,引用了这首文献公(张九龄)所赋诗句当中的名称,把自己住的村庄取名为木莲村,后人又写作“睦连村”,这便是周前古村的乳名。明初年间,原本属于顿岗周所的田心自然村因一场大水灾导致河流改道,将这个自然村一分为二,靠近城南的这个自然村被分离出来,也正是现在的周前古村。  

水灾过后,渡船靠岸困难,部分店房受影响。正好对岸,即现在“墟头巷”位置有一大片开阔、平坦的石坝,做木头生意的老板收购来自清化河流域的木材,在这里开了多个木场,适时连扎成大木排放运到珠三角地区销售。由于放排、扎排工人众多,他们在此聚集生活、消费。慢慢地,“墟头巷”建起了几间饭馆、客栈。到了清朝乾隆时期,“墟头巷”已建成20多间店房,以经营饭馆、客栈为主,生意逐渐兴旺繁华起来。  

古村紧挨着清化河,有东西两街,街长近百米,街旁商铺林立。整个街墟中间宽、两头相对较窄,中心是戏台,坐北向南,共有6扇大门、3扇小侧门,把这些门关闭,古墟便成了一个封闭式的“大船”。相传,古村紧挨着河流,属于“来龙之水”,两边山行有如金龟上水,随着地势的步步趋缓,形成百川归拢之状,将脚底下的古村围于谷底中央。为避免洪灾,村里的祖辈特意将古村打造成一艘船的形状。如遇洪灾,大船便乘风破浪,护佑古村百姓渡过劫难。据历史记载,古村曾遭受过若干次洪灾,但每次都有惊无险,保存至今。  

穿过“墟头巷”广场和第一道门,一排客家特色的两层骑楼建筑便映入眼帘,光滑的河卵石路,斑驳的古店铺,恍惚间有种穿越的感觉。古村商铺繁荣昌盛于清末民初,村民刘汉璋家的古商铺便是当时祖传下来的,位于古墟西街的中心位置,是一间典型的客家店铺建筑。建筑分上下两层,下层用于店面、生活等,上层用于贮藏粮食、衣物、货物等。房屋共五进,深30多米,最前为店铺,店门面宽4米多,全是可移动的宽大木板拼成,白天做生意时拆开木板,整个店铺豁然开朗;晚上把一块块木板拼起来,再在里面用十几个粗大的木栓拴牢,便固若金汤。整个古墟,几十间店面建筑设计大体如是,浑然一个整体。  

和刘汉璋一起追忆祖辈的经商史,听他讲述祖祖辈辈勤劳经商、务实奋斗的历史故事无不让人感慨。清光绪初期,13岁的刘庆龙因家贫辍学,为了生计离开兴宁老家,四处卖麦芽糖为生。这一日来到周所,见这里人畜兴旺、交通发达,是理想的落脚点,于是便暂住下来。勤劳忠厚的刘庆龙每天在卖麦芽糖的同时,也担些绒丝金线等农民喜欢的日用小百货叫卖,人来货往,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。刘庆龙18岁那年,与罗坝下塘人李氏女子结婚。婚后便在周所墟摆卖,并做起木材购销生意。凭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誉,刘庆龙的生意蒸蒸日上,很快便成为周所墟的富翁,于是斥资在周所墟买了间较大的门店,取店名为“兰记”,经营油盐杂货,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固定居所。随着刘庆龙生意越做越大,兰记店铺还在周所墟附近开办生铁铸造厂,制造犁头、铁锅、文鼎、木炭等生产生活物资贩卖,一时十分畅销。在兰记最兴旺的时候,仅烧炭工人便有五六百人,一年做饭所需大米约40万斤,可想而知,刘汉璋的祖辈当时真是富甲一方。在新中国成立前,兰记贮存用于铸铁的400多万斤木炭被附近居民恶意纵火烧毁,加之其他客观原因,兰记从此衰落。  

兰记的衰落是周所墟其他百年老店走向衰落的一个缩影,其他如春和祥、永隆、顺利、荣记等红极一时的几间百年老店,虽然衰落的过程各不相同,但最终的结局大同小异。  

两排古商铺中间是一个古戏台,建于清光绪年间,周所墟的商家店家为活跃当地文化、凝聚人气、拓展商机,便集资兴建了这座三面开口伸出式的古戏台。古戏台坐东向西,南北二面坡悬山顶建筑,高12米、宽10米、进深6米,整体基本完好。舞台用四根大木柱支撑,正前面两根柱上原有一副对联,上联是“坐前排也好坐后排也好总要新色戏文”,下联是“看得出莫吵看不出莫吵应持静观态度”。戏台正面墙上隐约可见“鉴观台”几个大字,其上悬挂一只宽2米的大蝙蝠,其下开有品字形三个窗口。墙左右两边有两扇弧形门,从弧形门进入,便是后台。  

古时,每逢元宵及农历三月二十五日飞云庙菩萨生日,商家们便要轮流请湖南戏班、江西戏班等登台演戏,连演几天,远近乡民都赶来观看,非常热闹。如今,经过修缮的古戏台繁华景象也时常再现,不久前这里拍摄了一部电影《仙女鸟飞过的夏天》,今年始兴的元宵古风民俗庙会也在古戏台上精彩上演……现在的古戏台已成为影视剧拍摄取景点、婚纱摄影地、文艺庆典活动场地等,各方游客纷纷到此旅游打卡。  

古戏台前面是两棵参天大榕树,其中一棵与古村的年龄相仿,枝干高大挺拔、枝叶繁茂;另一棵距今也有两百多年,他们相隔十来米,但枝干紧密相连,被当地村民称为“夫妻树”。  

古村的一条巷道直通向河边的码头,高耸的古码头牌坊是那么的耀眼,仿佛向来访者展示当年的雄风。明末清初,这里就是有名的古渡码头。那时没有公路,木船是人们最便捷的交通工具。由于上游乡镇的木材资源相当丰富,古渡码头这里便聚集了大量做木柴行、木炭行生意的老板,为了方便生意的开展,他们就自发筹集银两建起了码头。随之外来商贾涌入,古码头逐渐发展为当地物资交易集散地,成为享誉一方的古渡码头。  

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业,近年来,当地政府采取修旧如旧、旧建新生的原则,重新建造古码头,全长2公里。沿河还建有榕树广场、河畔听风园;还配属建造了竹林秘境、水车园、落英园、农耕园、垂钓园等一批旅游观光设施。每逢节假日,外地游客纷纷前往观赏,热闹非凡。 

时光摇曳、世事变迁,现在的古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每一位来访者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